教育教学
一、学科简介
逻辑学是研究人类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具有工具性和方法论的功能。它从概念、判断、推理等角度研究人们的思维形式及其规律。逻辑学传统上可分为古希腊的逻辑学、中国的名辩、古印度的因明学三个分支。本专业主要研究古印度的因明学,特别是藏传因明学。古印度的因明学与藏传因明学、汉传因明学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藏传因明学论著中收藏有成那、法成等古印度因明学大师的66部因明学著作,历代藏族学者的因明注疏和释论170余部。由于历史等诸多原因,加之这门学科的体系庞大,思想深奥,索解困难,专业性极强等特点,这些著作至今很少有人问津,古希腊的逻辑学、中国的名辩、古印度的因明学之间的比较研究更是少见。对这些领域的研究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它可以丰富和发展逻辑学这一学科。
二、培养目标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品德良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接班人。
2、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理论指导,要求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民族观和宗教观。
3、培养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熟练地应用本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在学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具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品质、严谨的学风,掌握系统的逻辑学专业知识,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从事逻辑学理论、逻辑学史等研究和教学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培养方向
本学科以藏传因明学为主要研究领域,结合本单位研究特色,将开设以下二个研究方向
1、藏传因明学研究方向。
2、形式逻辑与藏传因明比较研究方向。
四、学制及培养方式
1.学制:本专业的学习年限为三年。采用学分制,要求学生修满36学分。其中:公共课为7学分;学位课程不得少于22学分;创新实践为3学分;学科交叉课程为4学分。课程学习时间为一年半(累积三个学期),社会调查、实习和写论文时间为一年半(累积三学期)。
2.培养方式:采用课堂讲授、学生自学和参加有关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课程学习方式。课堂讲授以导师主持的讨论为主。
五、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学期 |
考核方式 |
备注 |
||
公共学位 课平台 |
001 M 10001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36 |
2 |
1 |
考试 |
修满7学分 |
||
001 M 10002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论 |
18 |
1 |
2 |
考试 |
||||
015 M 10001 |
外国语(一) |
102 |
2 |
1 |
考试 |
||||
015 M 10002 |
外国语(二) |
102 |
2 |
2 |
考试 |
||||
专 业 学 位 课 平 台
|
专业共同课 |
002 M10013 |
哲学原理 |
34 |
2 |
1 |
考试 |
必 修 课 16 学分 |
|
002 M10014 |
摄类学 |
34 |
2 |
1 |
考试 |
||||
002 M10015 |
普通逻辑学 |
34 |
2 |
1 |
考试 |
||||
002 M10016 |
佛教哲学 |
34 |
2 |
2 |
考试 |
||||
002 M10017 |
藏传因明学发展史 |
34 |
2 |
1 |
考试 |
||||
002 M10018 |
心类学 |
34 |
2 |
2 |
考试 |
||||
002 M10019 |
因明学 |
34 |
2 |
3 |
考试 |
||||
002 M10020 |
藏族传统哲学思想研究 |
34 |
2 |
2 |
考试 |
||||
研究方向课 |
藏传因明学 方向 |
002 M10021 |
古印度因明学著作评介 |
34 |
2 |
1 |
考试 |
| |
002 M10022 |
五部大论 |
34 |
2 |
2 |
考试 |
||||
002 M10023 |
内明与因明关系研究 |
34 |
2 |
3 |
考试 |
||||
西方逻辑与藏传因明比较研究方向 |
002 M10024 |
藏传因明学原著评析 |
34 |
2 |
1 |
考试 |
| ||
002 M10025 |
因明学译著比较研究 |
34 |
2 |
2 |
考试 |
||||
002 M10026 |
西方逻辑与因明比较研究 |
34 |
2 |
3 |
考试 |
||||
学 科 交 叉 课平台 |
| 在全校通选课程中选择 |
34 |
2 |
2 |
| 在其他专业选修4 学分 |
||
| 在全校通选课程中选择 |
34 |
2 |
2 |
| ||||
创新实践平台 |
| 科研成果 |
| | 1 |
| 必修3学 分 |
||
| 学术活动 |
| | 1 |
| ||||
| 社会实践 |
| | 1 |
| ||||
同等学历 补修课程 |
| 佛学基础 |
| | | | 考查 |
||
| 藏文基础 |
| | | | 考查 |
六、考核方式
采用课程论文、调查报告、读书报告、专题论文、开卷与闭卷考试相结合的综合考核。
七、培养环节
1.本专业学生的培养以科学研究为主,着重培养学生独立对藏学理论问题和藏族地区现实问题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2.本专业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定期检查和指导学生的学习和论文研究工作。同时充分发挥导师组的作用,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参与学生的全部培养工作。
3.本专业采用课堂讲授、学生自学和参加有关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课程学习方式。课堂讲授以导师主持的讨论为主。
4.本专业学生进校后,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和学生的基础、特长及兴趣在三个月内制定出个人培养计划,对课程学习安排、文献阅读及学习进度等提出明确要求,因材施教。学生要对研究方向和学位论文提出初步设想。
5.本专业学生在申请硕士学位论文答辩之前,至少公开发表l篇论文。
八、学位论文
研究生在修完相关课程后,获得相应学分,则根据所学专业以及个人志向,与导师商量后,选择研究领域,确定学位论文的研究课题。
学生在搜集、整理资料,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提交论文的开题报告,列举课题论证、资料情况、工具支持、写作提纲、重点难点、创新与不足等等。导师审查、肯定研究生的开题报告后,与领衔导师商议,召集本学科的各位教师,会同研究生本人,举行开题报告研讨会,就报告内容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讨论,藉以充实、完善和提高,以便研究生能够以认真的态度和较高的质量,完成学位论文的撰写。
在选题报告通过导师审定后,即应根据开题报告拟出具体、详细、操作性强的研究工作计划。研究生计划用于论文的实际工作时间不得少于1年。计划做出后,主动与导师商议、修订,认真按照计划完成每个阶段的任务,按时交稿,由导师随时监督、指导,及时对论文进行完善修改,保证高质量地完成论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应以西南民族大学为作者单位,在国内外期刊上至少公开发表1篇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应恪守学术规范,反对并严禁各种形式的抄袭行为。
观点正确,论据充分,论证深入,写作规范,文句干净,无错别字和明显的病句。
提倡和鼓励研究生为开展科研究工作、撰写学位论文开展实地调查和广泛查阅资料。
提倡和鼓励研究生撰写学位论文有自己独到见解,力求做到言之成理,持之有据。
提倡和鼓励研究生针对社会热点、难点及一些敏感问题等开展研究,他人不能藉此非议,更不得打击压制。
硕士学位论文的字数原则上在3万字以上。
根据学校有关规定,搞好硕士学位论文盲评的送审工作;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至少由5名专家组成,其中外聘专家不少于2人;
对学术质量较差、一时达不到要求的学位论文,导师应建议研究生暂缓提交答辩,待修改充实后,再予提交答辩委员会进行答辩。论文答辩不合格者,经答辩委员会同意后,可以在一年内修改完成,重新答辩。
九、学位授予
学生修满规定学分、教学实践合格、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者可授予哲学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